学校主页 | ENGLISH | 加入收藏

【我在海外】 感受不一样的“精彩”

作者: 时间:2015-05-12 点击数:

(作者为左起第5人)

对于美国的教育和生活我一直觉得遥远而神秘,学校正好有机会选派研究生去北科罗拉多大学(简称UNC)访学,我就快马加鞭的准备材料期待着登陆美利坚的土地了。

初到美国,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,四周望去,全是英文的标识和金发碧眼的美国人。抬头,是蔚蓝的天空和云彩,没有灰蒙蒙的雾霾,只有明媚的阳光洒在地上。悠闲的漫步在街头,尽情享受着生命中少有的闲暇。

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,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它们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。美国的授课方式是以激发思维和想象力为基准闻名世界,他们一贯的严谨和幽默在教育事业挥发的淋漓尽致。

在UNC我选了四门课程,分别是物理教学(小学类),生物教学(小学类),国际家庭问题研究还有双语教学,作为访问学者,我是可以自由选课的,但如果你在UNC上学,那就要把自己专业的学分够了之后才能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。

我首先跟物理教学的Adam老师取得了联系,她很快给我回了邮件,告诉我说如果想听原理课的话,下节课不在教室内上课,而是去操场上上课,内容是为了寻找声的传播方式了解声的原理。我在国内上学的时候,物理老师除了讲授课本,涉及到发现实验的时候,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物理实验模型拿来揭示实验原理。譬如声音的传播,我依稀记得使用的是敲击音叉放在水里看水波的震动,在美国不是没有类似的实验器材,但美国老师更热衷于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用品来授课,他们也津津乐道 的将此传授给每一个想做老师的大学生,告诉他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并以身作则进行示范,对于这种付出,他们觉得应该并甘之如饴。看完邮件后我就被她的授课方式所吸引,很愉快地进入了她的课堂。说起生物教学的老师Teresa是偶然机会遇见,盛情邀请之下做了她的旁听生,相比于Adam,她的年纪 较长些,像国内很多老教授一样,她喜欢板书教学,而不是ppt放映,她不仅拥有发挥创造力多变的授课风格,更是一位严谨的老师,她的课堂不允许任何学生玩 手机和迟到早退除非你有特殊情况,旷课更是要严肃处理的,连考试都是分外的严格,每个学生都要竖起自己名牌挡住试卷防止被别人窥视。她的某些教学作风倒是像极了中国老师,但又不乏幽默诙谐,在她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自说自话的角色表演,就是自己扮作老师和学生的两种角色自问自答,通过此来传授她的教学核心,真正以学生为中心,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每当有学生提出新的理论,她一定会让学生拿出证据,即使这是课本上的,也需要证据。她也经常带着学生拿着树 叶标本在校园中穿梭,让学生分类所有树的品种,也会带着学生周末去野外郊游,当然是要带着学习任务而去,我看过她们的作业,五花八门,设计海报、种植植物并画出成长记录什么都有,小论文更是常有的事情,但是严禁抄袭。

相对于理科教学的严谨,家庭教育和双语教学这两门课就自由轻松一些。家庭教育课的老师pepper教授是个很虔诚的基督徒,但是上过她的课后对她的情商真是 佩服不已,课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问卷调查,比如黑人和白人的歧视问题、家庭中的男权女权问题,包括很多尖锐的话题例如同性恋之类的,她毫不避讳的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问题,并且拿出自己与丈夫还有孩子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分析,她的课堂很轻松愉悦,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知识。双语教学的老师millian 原籍是个古巴人,会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式美语和正宗的西班牙语,在美国的学校里面这种外国籍的老师很常见,来自世界各地,在中国一般外籍的老师都是作为语 言系的老师去授课,其他系很难见到。但是在美国大学里,各个国籍人种的老师经常出现在各个专业之中授课,也是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较广很有语言优势,譬如教师教育学院的黄老师就是北京人,现在是学院院长,他将很多中国的教育方法传授给了美国人,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教育。millian的课就是讲授双语教 学,她会请很多UNC的外国人来课堂上做报告,讲述自己国家的教育和文化,也会让学生自己读很多的文章来写读后感,大家一起激烈的讨论问题。记得很清楚的一节课,milllion请来了很多的西班牙老师加入课堂讨论小组,这些人的英语都不是太好,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交流来问出有关于他们的五个详细信息,真的是很有趣又很锻炼人的一项学习任务,最终在肢体和画图中我们完成了任务,整个一节课我脑子里回荡着三种语言,虽然很累很费劲,但收获是颇丰的。

半年的美国留学生活让我意犹未尽,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,尤其是美国人做学习研究时的一丝不苟、严谨治学。这段留学经历,将会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。

(本文作者:李汉博 物理学院2013级研究生 2014年赴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参加研究生访学项目)


    地址: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邮编: 273165

    Copyright©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.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(台港澳合作处)版权所有